現在過得很好,為什么還要那么拼?
周六下午采訪了一個正在備考MBA的姑娘,她叫平平。
雖為“平平”,可人生卻是一點也不平凡。
和她聊了將近兩個小時,她給我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,這個姑娘真拼。
她的內心好像是有著一頭困獸。
這頭獸,時刻撕咬著她,不允許她甘于安逸。
1,
姑娘是中央民族大學畢業的。
她在大學時,就清楚自己內心想要什么,并拼盡全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。
我很佩服這種對自己的內心有明確認知的人。
她讀的是雙學位,金融學和法學。
法律是她一直都很熱愛的東西。
我很好奇她為什么會喜愛法律,畢竟背下枯燥乏味的長篇法律條文,不是件讓人身心愉悅的事。
至少我是這樣想的。
她說:“我挺享受跟法律條款博弈的。我喜歡在既定的空間里,找出各種不同的選擇,在嚴謹的邏輯里找到漏洞,然后打敗它。我覺得這種感覺很棒,所以我喜歡研究法律條例,總是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和不確定性?!?/p>
我聽完這個解釋,似乎就懂了她為何要讀MBA 了。
天性使然。
內心本就燃著一團火,是不會甘心只燒出一支蠟燭的溫度。
內心本就淌著一片海,是不會甘心只流出一條小溪的氣勢。
本就有夢的人,平穩安逸的現狀,只會讓她渾身的不自在。
2,
雖然我自己沒有經歷過司法考試,可身邊有朋友考過。
沒有一定的耐力,是考不下來的。
我問她,備考的過程中,有沒有過想放棄的時刻。
她說,從來沒想過放棄。
每天5點半起床,晚上12點回宿舍,沒有周末,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學習。
連續三個月。
14本書,4張卷子,考12.5個小時。
說不苦,都是假的。
可因為信念堅定,沒有給自己留退路,所以必須考過。
信念是個很古怪的東西,它本身是很虛無的,可偏偏能給人帶來長久的付諸行動的動力。
只要有那么一刻,你的信念崩塌了,就會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必要了。
姑娘的信念,是戰勝自己。
她說,覺得自己還挺奇怪的,別人給的挑戰或是激勵不行。
“就比如有人比我厲害,想要激勵我,我就一點動力都沒有?!?/p>
“從來不想證明給別人看什么,你說我不行就不行唄,無所謂?!?/p>
“必須是我自己內心想做點什么,我才有長久的做事情的動力?!?/p>
聽完她的解釋,我只想說,價值觀還能更酷一點嗎?
雖然隔著屏幕,可一個活脫脫的女俠形象,早已躍然眼前啊。
是女俠,是那種想要不斷地挑戰自己,卻對世人眼光不屑一顧的女俠。
能真正做到活給自己看,并且能夠活出意義的人,太帥了。
3,
前面的采訪都很順暢,在我問及“為什么要讀MBA這個問題”時,她沉默了。
她說,關于這個問題,我要好好想想。
我說,不急,想好了再回答我,也算是對自己內心想法的梳理吧。
沉默片刻后,她發來了這樣一段話:
“要說我的生活,在家鄉這個城市算不錯了,工作好薪水高,爸媽都在身邊,不該作了吧。但我就是有很多不甘心,很多東西沒法釋放,就像被綁住了手腳一樣。這就不是高薪享受能解決的事了?!?/p>
“MBA能給我帶來一種改變,一種體驗,一個增大自身格局的機會,并不是說想賺大錢或者成為大boss,帶領誰誰誰披荊斬棘,只是一個自我肯定和修正的過程?!?/p>
我聽完,忽然就覺得,其實很多事都是冥冥中有關聯的啊。
她喜歡法律的原因,她考取司法證的歷程,都暗示著,她注定不是一個“甘于靜態”的女子。
就像是升級打怪,打到某一關,贏了,駐足了。
但只要是關卡還有晉級的可能性,她就會一直念著。
內心想要前進的欲望被激發出來,是遲早的事。
有人喜歡一世安穩,且看太平盛世,一切風風雨雨與我無關。
有人喜歡一生波折,在平靜里擊出漣漪,在熱鬧時張燈結彩。
藏一百個故事,歷一千種人事,品一萬個味道。
倒不是說哪一種選擇更明智。
只能說,選擇不同,結局不同,體驗不同。
4,
得知她現在已經開始備考了,我便問她是如何平衡學習、工作和生活的。
她說她有個原則,工作、學習、生活三者之間,界限分得很清楚,互不干涉,互不牽扯。
工作的時候,就努力工作。
哪怕是空閑時間,也不會去學習。
她說這是對工作的尊重。
學習的時候,就放下所有工作上的事。
屏蔽外界,專注學習。
同樣,她放松的時候也很盡興。
一般會在周六下午,和幾個閨蜜約好,去逛街,去吃美食,去變美,去享受生活。
專注的人,產出總是很高。
她能把生活過得如此有條理,且分配合理。
這需要有很大的自制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。
著實欣賞。
伴隨著這個話題的結束,這場采訪也結束了。
雖然只有短暫的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。
但,這個個性清晰分明的姑娘,已經被我深深記住了。
望她能實現自己的MBA夢。
當然,我覺得,她是定能實現的。